会议活动
陈孔立:参加《台湾研究集刊》的回顾与感受
时间:2018-04-09 浏览次数:520

一、回顾

厦门大学台湾研究所1980 年成立,1982 年,当时的陈在正副所长就打算申请一份自己的刊物,专门刊登有关台湾研究的论文。我对他说,所里人手少,怎么能够独力创办刊物?他说,领导上所以决定在本校成立台湾研究所,说明本校有一定的实力,办好研究所一是要出人才,二是要出成果。目前专职人员较少,但在本校以及校外还可以聘请一些兼职人员,这样,办一个季刊发表我们的研究成果应当是没有问题的。所谓“集刊”,就是“集起来,刊出去”。他是从“出人才,出成果”的高度来办刊的。申请很快获得省委宣传部的批准,《台湾研究集刊》(以下简称《集刊》)从1983 年开始内部发行。这就是全国第一份专门研究台湾问题的学术刊物。1986 年底又获得批准,从1987 年一月开始向国内外公开出版发行。

1983 年创办时,我还没有来本所(厦门大学台湾研究所)工作,由于我是《厦门大学学报》的副主编,也做台湾研究,所以陈在正让我帮忙编《集刊》,起初不设主编,稿件他和我都看。1984 年我调到本所工作,陈在正担任所长,他就要我担任《集刊》第一任主编,一直到1996 年由林劲接任。我参加《集刊》工作已经35 年了,没有间断,现在仍然参加每期的审稿工作。《集刊》伴随着本院(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的成长,我本人就在《集刊》上发表过60 多篇论文,《集刊》也留下了本院同仁成长的足迹。《集刊》是多学科的刊物,先后参加编辑工作的有数十人,许多同仁都为 《集刊》 的成长付出了自己的心力。《集刊》为本院“出成果、出人才”做出了巨大贡献。现在《集刊》创办已经35 周年了,我相信大家都对《集刊》有那么一份感情吧。希望《集刊》越办越好。  

二、感受

学术刊物要突出它的学术性。论文要对某一学科领域学术的发展具有价值和意义,要有自己的见解,要有说服力。没有学术性就不是学术论文。在这个前提下,重视论文的现实性,要理论联系实际,要有助于认识和解决现实问题。《集刊》立足于此,严格审稿,严把学术关和质量关,不合规格的文章一律退稿,不讲任何“照顾”。同时对审稿采取慎重的态度,审稿人对没有把握的文章,会提请编辑部另请高明审阅。

怎样评估学术刊物的绩效呢?我想提出三种方法:

一、把所有论文涉及预测的内容进行检验,看看是否符合现实。《集刊》创办30 周年时,我曾经写过一篇这样的论文。

二、从文献计量学的角度进行分析,也可以说明一些问题,具有参考价值。

三、更重要的是,刊物每年要自己选出水平最高、影响最大、敢干创新的一两篇论文,把它作为标志性的成果记录下来。以后逐年比较看出刊物的影响力。(文/陈孔立 图/何娅)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