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6日晚,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黎湘萍教授莅临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学院带来“厦大台研讲坛”第十四期主题讲座。本次讲座主题为“文学史上失踪的江文也”,由张羽副院长主持,朱双一教授评议,台湾研究院文学所部分师生与会。
伴随着江文也这位优秀的音乐家所作的“台湾舞曲”,黎湘萍教授引庄子中“天下皆知求其所不知,而莫知求其所已知者; 皆知非其所不善,而莫知非其所已善者,是以大乱。”一句引起我们对于思想限度的反思。对于江文也其人,我们所知晓的仅仅是他作为音乐家的一面,然而他的文学贡献由于材料的局限等原因极少受到重视,从而成为了“文学史上的失踪者”。
紧接着黎教授从江文也的音乐、乐论与诗作三方面对其在文学、艺术上的成就进行了梳理。我们不仅从江文也的优美音乐中感受到他对于西洋管弦、东洋乐曲以及中国传统元素的融合,更体味到他在作品中传达出的礼乐文化理念。在乐论方面,黎教授重点讲解了《上代支那正月考:孔子の乐论》。江文也认为孔子也是一位音乐家,并与其产生共鸣。两人都处于礼崩乐坏的时代,江文也所处的四十年代战乱时期更甚。虽然在现实中碰壁,但两人都坚持在文化中继承祖先遗产,去追寻中华传统之根。在江文也的诗作《北京铭》、《大同石佛颂》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在现代诗创作结构上的创新与内容上的探索。从以上三方面,黎教授总结出江文也身上所具有的超越性,即他在现代教育的环境下成长,但在创作中选择回归传统:比如在音乐作品中融入原住民元素,在乐论诗作中整理中华传统遗产。在四十年代的战争革命中他对于礼乐文化的坚守被忽略遗忘,尽管在当时显得不合时宜,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其作也逐渐“出土”受到关注,这些都展现出江文也对于时代和战争的超越。
在提问环节中,黎湘萍教授对于江文也在四十年代面对战争、殖民与中华文化传统交织的复杂环境下的选择与超越和现场师生进行了深入互动交流。最后,张羽教授对本期讲座进行了总结,对黎湘萍教授的给大家带来的美好夜晚以及精彩分享致以诚挚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