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建设
“第六届两岸学子论坛”学术总结汇报
时间:2019-06-24 浏览次数:1881

623日上午,“两岸学子论坛”进行了学术总结汇报。汇报由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张文生副院长主持。学子论坛研讨会以两岸青年学子为各论坛发言人,下设政治、经济、历史、文学、法律、两岸、微视频七个分论坛。各论坛围绕“融合与发展”主题,展开了深入的学术探讨。

(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张文生副院长主持学术总结汇报)

微视频分论坛由福建省东宇影视有限策划总监、编剧、导演郑宏志汇报,他指出此次微视频创作体现了两个特点,一是多角度切入两岸生活;二是体现了“缘”“情”“梦”的内涵,表现了两岸的血缘、文缘、地缘;表现了故乡情、师生情、恋人情、同学情,以及两岸学子面向未来的美好梦想。

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政治所王贞威助理教授总结道,政治分论坛的讨论议题涉及台湾政局、两岸关系以及涉台国际因素等三个领域。总体特点是视角多元、内容全面,有海外、香港、台湾、内地等多重视角。主要围绕韩国瑜现象和2018年九合一选举的影响以及背后体现出的政党轮替因素的关系、两岸关系以及大陆对台政策、美国因素对两岸关系的影响进行讨论。

经济所杨芳助理教授总结了经济分论坛所具有的三个特点:第一,就研究议题而言,学子们所探讨的问题,涵盖面相当广泛,文章内容精彩有特色,凸显两岸学子论坛的价值与重要性。第二,研究的议题紧贴当前的时事热点问题。例如,研究中美贸易摩擦问题、“中美贸易战”背景下台湾地区的“新南向政策”走向等。第三,在进入数据分析的年代,许多研究问题通过数据的佐证或着量化分析来强化论文的内容及论证。但不论是从量化或质化的分析,都可以看到学子们清楚的逻辑思维以及对学问的探究态度。

历史所王玉国助理教授连续三年总结历史分论坛的学术会议,他通过三年来学术研讨的“变化”与“不变”总结今年的分论坛。三个方面的变化:其一,历史分期清代时期逐渐被重视,日据时期和战后时期开始降温;其二,在论文主题方面,政治史日渐减少,经济史和军事史持续偏低,文教方面一直较受关注;其三,通过3年的论文,论文从宏观转向微观研究,今年的论文则相对聚焦具体事件、具体区域、具体刊物。三个方面的不变:其一,连续3年的论文都注重资料运用,今年的论文同样注重资料多元和多源;其二,连续3年的论文都追随最新史学议题,今年的论文同样关注饮食与健康、疾病与医疗、东西方文化相遇与交流;其三,连续3年的论坛都是同学之间相互评议,老师总体点评,今年依旧是同学间尖锐的评议和老师精彩的点评。

(微视频、政治、经济、历史分论坛进行学术总结)

文学所刘奎副教授总结文学分论坛。他提出此次参会的26位两岸学子问题意识较强,不拒陈说,勇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使用的材料丰富,视野开阔。同时,刘奎副教授还表示今年是五四运动一百周年,参会的多篇论文谈到了五四精神与台湾新文学的关系,让大家有机会重新回顾两岸文学之间的历史关联。他强调两岸学子在论坛上的交辩和共识,正是举办两岸学子论坛的意义。

法律所薛永慧副教授指出,法律分论坛的学子们的选题很敏锐,文章质量高,有相当一部分的论文具有一定的理论水准和学术水平。较多学子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来开展研究,比如田野调查、案例的梳理分析和数据的统计。法律分论坛的学子来自两岸不同的地方,学术关怀和学术关注点可能都不同,甚至没有办法认同彼此的观点,但是通过学术探讨,希望能够促进两岸法律的交流和融合,希望两岸司法互助能够进行的更有效更平顺,也希望两岸从对方的制度当中能够去寻求借鉴。

两岸所何晓繁助理教授总结道,两岸所的分论坛里形成了一个多学科交叉学科的场域,包含了高等教育政策评估、青年研究文化交流和媒介研究等多方面的研究。在方法上,各位学子能够结合自己的研究目的,选择适合的研究方法,比如半结构式访谈、行动研究和量化研究,收集了大量的问卷,进行各种各样的量化的分析。此外,学子们的表现力都很好,展示各自的研究和论文的时候表现得自信且专业,形成了精彩的学术汇报。

(文学、法律、两岸关系分论坛进行学术总结)

 “两岸学子论坛”是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打造的品牌学术活动,是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两岸青年学子学术交流平台之一。   

(图/文 刘南彦 陈颖莹  责任编辑:刘南彦)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