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周年院庆专栏
【院友寄语】刘澈元:李非教授门下读书二三事
时间:2020-05-05 浏览次数:1325

路遥曾经在其著作《人生》中提到这样一句话:“所有少年时期经历过的一草一木,在任何时候都会非常亲切地保留在一个人的记忆中,并且一想起就叫人甜蜜得鼻子发酸。”2020年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我们的生活节奏,原本快节奏的生活也不得不慢了下来。我们可以利用闲暇时间,打开时光宝盒,寻一段过往,细细回味。今天,我们一起阅读我院2006级博士生刘澈元教授发来的文章,一起细品他与台研的故事……

刘澈元

刘澈元,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经济所2006届博士生,师从李非教授。现为广西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桂台合作与两岸关系。

转眼间,从厦门大学毕业已经十一个年头。十一年间,终日忙忙碌碌,不得安闲。今年春节开始疫情暴发,应约参加的会议取消了,很多没有什么价值的群聚推迟了,难得有一段时间在家清居。慢慢地,过去的很多人很多事逐渐浮上心头,给我一个回溯性咀嚼和品味的机会。自然,厦门大学的就学经历是重中之重,而我与授业恩师李非教授的交往又是其中重头。

初见李非教授是在2006年三月博士入学考试其间。记得很清楚,厦门的三月阴雨连绵,天气异常湿冷。经在厦门大学读书的一位朋友牵线,我去拜访李非教授。在他家中大约聊了三四十分钟的样子。其间,我穿着北方人这个季节应穿的衣服,李非老师则穿着短袖,我冷得发抖,他则神色自如,端坐沙发。我第一次见识了南北方人对冷的不同感受,第一次知道南方人其实比北方人更不怕冷。我向李非教授介绍我的经历、计划、科研构想,他只是静静地听我说,不多说话。以至于我从他家出来后,心里直犯嘀咕,老师究竟是否愿意收我做学生。及至后来入学,我才从李非老师处得知,其实,那次交流,因为我的讲话甘肃口音很重,他根本没有听清楚我在说什么。所有对我的了解,都是通过我提交的材料。这件事对我的触动,就是在厦大读博期间有意矫正我的口音,以便同别人交流的时候能给对方一个清晰的理解。

 

李非教授

在厦大读博期间,与李非老师有了频繁交往,但不是主要在课堂。记得很清楚,李非老师给我们教授台湾经济与两岸关系这门课。课堂上的李非教授和生活中的李非教授完全判若两人。平时沉默寡言的李非教授,进入课堂就变得活力四射,口若悬河,且不失理论的深度和逻辑的严密度。他讲解台湾经济如数家珍,因为大陆研究台湾经济最权威、最早的专著即出自他之手,书名是《台湾经济通论》,是九州出版社出版的。这本书还获得过教育部优秀社科成果奖。李非教授教我们了解两岸关系,通常会从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钦定”的两岸关系态度入手,就是要历史地、客观地、全面地认识两岸关系。当然,李非教授为这几个理念注入了丰富的素材和不陷于一般的理论分析,是我们无一例外地深深烙上了厦大印记。不得不说,到现在为止,我对台湾问题、两岸关系的分析,仍在遵循厦门大学和李非教授提供的思路框架。随两岸关系瞬息万变,但万变不离其宗。我觉得,这个理念到现在还管用。

李非教授经常约自己的学生一起吃饭,我们和他的交往也很多在这种场合进行。我在博士论文后记中忠实地记录了这种场景。我们平时看书听讲座,积累问题,见面或者餐叙时,一齐向李非老师丢出问题,这种场面最能见识李非教授的学术功力。李老师回答任何问题都不超过三句话,无论你提出什么样的问题,他都能三言两语清楚解释,让你心服口服。即便当时你没有理解他的回答,事后细细揣摩,总会有一个豁然开朗的时间点,而且不长。

李非教授对学生的未来发展非常关心。因为我在读博之前已经有工作单位,所以,没有特别向李老师求助就业的事。但是,同门中应届毕业的同学大都得到了李非教授的指点、推荐,找到了自己可以发挥作用的好岗位。毕业以后,我们同届聚会过几次,大家对此都十分感念。

我和李非教授交往还有一个十分有趣的事。毕业以后,我来广西师范大学工作,开始带研究生,期间,不仅在学生指导方面多次向李老师请教,也曾邀请李非教授到桂林讲学,当面指导我的研究生,而且推荐我的研究生师从李非教授攻读博士学位。近十年来,先后有三位学生经我之手推荐到李非教授门下。我们常开玩笑,这种师承关系是作乱了辈份,其实做好了学术,只要对两岸关系研究有帮助,让我的学生叫我师兄,我也十分乐意,何必固守名份。

今年是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成立四十周年,虽因疫情影响,盛典暂时推迟,但如此盛举不能不办,不然,众多如我学子何以再次受训于恩师?


策划:厦大台研院GIFTS新闻中心

文稿:刘澈元

图源:网络

文字整理:蔡艺玲

编辑:万晓燕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