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周年院庆专栏
【院友寄语】黄继朝:台研印记
时间:2020-05-07 浏览次数:1034

漫长的人生道路上,有无数的选择,不同的选择或将决定不一样的人生经历。而与台研的相遇,与台研的相处都会在你的人生路上留下或深或浅的印记。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黄继朝院友与台研的故事。

(院友黄继朝

黄继朝,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政治所2012级硕士/2014级博士(硕博连读),师从李鹏教授、沈惠平副教授。现为深圳大学社会科学学院讲师,主要研究兴趣为东亚国际关系、涉台外交、两岸关系。

 

在台研院的人生转向

2012年的春天,在研究生复试的时节,我第一次来到厦大台研院,心情就如当年如火如荼的经济形势一样好。经过一番寻觅,初见那座质朴的白色瓷砖楼的时候,自己从来没想过未来会在那栋楼里待6年之久,更没想过以后会踏上台湾研究的道路。毕竟作为一个日语专业跨考过来的,当时可能想的更多的是硕士毕业后就找个好工作。所以至今仍然记得复试时候张文生老师对我们几个说的一句话,进台研院之后可能成为你们人生的重要转折。当时体会不深,现在想来后知后觉,作为一个极具特色的学院,台研院的老师、同学以及那些独特的经历,也许会让每个在台研院求学过的人的人生轨迹都或多或少、或浅或深烙印上“台研”的印记。

学习篇

 进入台研院后,由于自身专业基础的薄弱,跟一些专业出身的同学相比有明显差距,曾一度对学习感觉特别自卑、苦恼、艰辛。幸好在老师们的熏陶与鼓励下,自己也没有放弃,始终有在努力去学,就像一片海绵,不断地去汲取点滴知识。关于学习最感念的还是我的博士导师李鹏老师,一方面他对学生有很高的要求与标准,会以各种方式去督促你不断改善,令你抛弃任何侥幸心理,另外一方面他又不会对你过多限制,大概就告诉你目标在哪一片森林,然后放任你自己去捕猎。自身去经历与摸索研究的每个进程,不仅让我体会到学术研究的很多乐趣,也有效地锻炼了我独立的科研能力,让我在研究工作中成长很快。同时,也要感谢我的硕士导师沈惠平老师,他严谨而细心的指导风格对我打好涉台研究的基本功帮助良多。

求学时期,最令我受教良多是学院的两种研究态度:求真务实与人文家国情怀。陈孔立老师的求真务实态度最令人钦佩,对待一些关键问题,孔立老师从来不刻意奉迎,也不去回避什么,总是坚持实事求是,表达不卑不亢的观点。刘国深老师的人文家国情怀则最令我印象深刻,刘老师不仅始终呼吁涉台研究要多一点人文精神,也一直在教学、研究中积极践行家国情怀。另外,文生老师、先才老师、孙云老师、唐桦老师等政治所老师以及其他所很多老师也都在这些方面为我树立了良好榜样,给我学术研究的成长道路提供了不少引导与帮助。在这边真诚感谢求学路上诸位老师们给予的谆谆教导,让我目前得以蹩脚地走上研究道路。

 

生活篇

首先,台研院的学习生活很小,由于没有本科生,人数实在不太多,与同学师长之间都很容易熟络起来。学院的课程不少且都集中、文体活动以及论坛会议等也都异常丰富,很容易让大家打成一片。不遗憾的是,在学院我尽量去经历这些活动,从而也更有机会去体会它的小而温馨与团结。学院的学习生活其实又很大,大到我们可以跨越海峡,在台北、台中、高雄的驻点见识一个丰富多彩的真实台湾,也大到我们可以飞跃太平洋,去往日本、美国开拓广阔的学习与生活视野。至今还特别感念学院老师的提携支持,让我得以多次调研台湾,并在日本访学一年,这些经历都对我裨益良多。毕竟读万卷书还需行万里路,正如学院老师们总是不厌其烦地赴台湾调研一样。

另外,在台研院学习能遇到的人挺多的,得益于学院的平台,我参与和协助组织了各类主题的两岸交流活动与学术论坛,不仅有机会见识了诸多大佬、师长前辈的风采,更幸运地是结识了不少迄今仍有密切联系的同龄才俊,如切如磋,相互促进。至今仍记得每年6月“学子论坛”的盛况,应该算是最大规模的两岸青年学术交流活动。台研院的人其实又不多,来来往往的学者、学生之间,总有些人始终都在那边坚守。除了特别难忘与感激专业老师们在学业上的谆谆教诲之外,对于曾坤瑜书记、洪碧珍主任、陈玉老师以及其他很多党政老师还有赖阿姨在学习、生活等各方面的教导与关爱也尤为感恩。最后,想说,正是台研院的那些人与事,让我的硕博生涯丰富而充实,亦让那些枯燥的憋论文过程不再单调充满了温暖,也让我特别特别幸运地遇到了人文学院的妻子,谢谢你们!

(第二排左五为黄继朝院友)

 

策划:厦大台研院GIFTS新闻中心

/文:黄继朝

文字整理:蔡艺玲

编辑:万晓燕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