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友寄语】蒋晓焜:意外相遇,收获甚多
时间:2020-09-08 浏览次数:634


有些相遇可能是意外,但其实也可能是冥冥中注定的。蒋晓焜院友与台研院的相遇便是如此。蒋晓焜,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法律所2016年硕士生,师从刘文戈老师,毕业后从事律师工作。

与台研院相遇,纯属意外。那年夏天,由于英语成绩差,我本打算保送本校读研。偶然瞥见台研院保研简章未对英语设置障碍(实际上是需要通过英语六级),抱着试下的心态,“一不小心”进了夏令营,“一不小心”拿到了保送资格,拿到保送资格的一周内,“又一不小心”通过了六级考试。经由一系列的“一不小心”,就这样和台研院意外相遇。

庆幸能与学院相遇,因为在与台研院相遇的三年里,我收获甚多。

01

敬畏学术,学会研究

学院一直秉承历史、客观、实事求是的态度研究台湾问题,孕育的学风较为淳朴。学院会不定时邀请专家学者开讲座,法律所会定期举办法学沙龙,师门也会定期举行师门研讨会。在潜移默化地熏陶下,我开始懂得如何挑选文献、如何阅读文献、如何查找教科书等。

-课程研讨-

除此之外,求学三载,学院采取硕士、博士一同上课的模式。该模式拔高了硕士生参与课堂讨论的难度,倒逼学生课下多花时间备课学习,无形中提高了硕士生的科研能力。而在本所及经济所、历史所、政治所、两岸所、文学所等各专业硕博学子的交流中,自己不仅拓宽了眼界的广度,也培育了思维的深度。

最为关键的是,在刘文戈老师、彭莉老师、季烨老师和永慧老师和法律所同学们的帮助下,我花费了一年多时间,终于顺利完成了自己的毕业论文。写作即输出,而不停地写作即为不停地输出学习。读研期间,虽然我没有获得任何荣誉奖项,但仅就毕业论文的写作已让我终身受益。

-毕业论文沙龙-

02

不问得失,踏实求知

厦大台研院是台湾研究学术机构,与普通学院略有不同;加之台湾问题是政治问题,学术研究较多禁忌;此外,学院对研一新生,开设较多讲授台湾地区政治、历史背景的大课,法律课程设置较少。上述情形导致我刚进学院时一度恍惚认为自己是政治所学生,无法完成身份转变,以致于上课走神,课下作业疲于应对之事时有发生。

相反,与我同期进法律所的金双双同学及其他所的同学依旧保有本科时踏实求学的品质,他们迅速完成了身份转变,很快就进入了学习状态。而当我恢复状态时,一年时光已匆匆而过。以致于现在我依旧懊悔当初的浮躁娇气,投机取巧。

实际上,与我同期进所的同学95%都是保送生,他们保有本科踏实进取,好奇求知的本性,而我由于本科较多精力花在学生工作上,自身专业基础不够扎实,且骄傲浮躁,最终吃了大亏。与其他同学相比,鲜明的反差让我第一次觉得:无论是做学问、做事还是做人,不问得失,踏实求知才是第一要义。

03

收获友谊,开拓视野

学院一直倡导学生要有开阔的视野,通过每年举办的大型学子论坛,邀请两岸四地优秀学子赴厦参与台湾专题研讨。我有幸参与两届学子论坛,认识来自清华、人大、台大、政大等优秀学子,直至今日,仍与他们保持联系。

学院还和美国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日本东京大学、爱知大学;国内复旦大学;台湾地区台湾大学、政治大学等开展合作,积极为学生提供对外交流的渠道。受益于学院的交流项目,我曾有幸公费赴美国圣地亚哥州立大学、日本爱知大学、台湾地区真理大学、上海复旦大学进行为期一个月或半个月的短期交流,极大地拓展了视野。

-美国交流-

-日本交流-

同时,我的导师刘文戈老师也极为重视学生的学术培养,也曾让我参与南开大学的暑期交流项目,多次带我参与各类学术、实务研讨会,并创造机会让我在研讨会上作专题报告,更加深了我对学术的理解。

-参加研讨会-

除此之外,受益于学院课堂对其他学院的学生开放,我直接或间接认识了其他学院的优秀学生,并与其中几名博士生保有每月的定期聚餐交流;与多名硕士生坚持每天晨起练口语,并因此建立起深厚的友谊;参与各高校的行走海西活动,认识一群好朋友。

04

台研寄语

现在我已走上了工作岗位,成为一名律师。回首过去,求学三载,感谢学院的亲切关怀和悉心培养,也很感慨学生年代一去不返。恰逢学院四十周年华诞,祝愿台湾研究院继往开来,再创辉煌。祝台研院的学子珍惜青春时光,戒骄戒躁,踏实求知。

-END-

策划:厦大台研GIFTS新闻中心

图/文:蒋晓焜

联络整理:蔡艺玲

编辑:万晓燕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