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1日上午,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教授、厦门大学社科处处长、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高和荣教授在院507学术报告厅为我院师生做“千锤百炼:论文的撰写与修改”主题讲座。本次讲座由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主办,台湾研究院院长李鹏、副院长张文生、政治所所长陈先才、历史所所长陈忠纯、两岸所所长张宝蓉、副所长肖日葵、助理教授张彩霞、文献中心主任叶宏明以及我院硕博生到场聆听。
讲座一开始,高教授抛出“为什么还在讨论写论文这个话题?”这一问题作为开场白,针砭时弊地提到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朋友圈文、微博短文、段子等亦算文章,肯定了我们每天都在写文章,又从“唯论文”角度出发详细阐明了“文章很好写,但是写好文章不容易”。首先,高教授用生动有趣、诙谐幽默的语言向我们讲解了为什么“写文章容易和写好文章不容易”。高教授认为,在过去,社会学的文章主要有四种写法:一是借助于问卷调查、运用社会统计学方法寻求两个变量间的解释性关系;二是借助于统计数据、运用计量模型去计算;三是采取多种资料收集工具和方法;四是对概念、命题进行逻辑推演,形成新的思维创新。这四种写法实际是随着历史洪流和时代鉴别的不断向前翻滚而迫不得已的更新换代、推陈出新。高教授展示了他在短期内发表的八篇文章,但是经过自省和推敲实际上只有三篇有价值。他通过以身作则的实例举证和机智风趣的演讲口吻说明了写文章真的很容易,但写好文章不简单。
高教授认为,写好文章需要做到以下三点:1.激发三种兴趣,分别是写作的兴趣、阅读的兴趣和思考的兴趣;2.广泛阅读,包括泛读、读经典和读理论,其中高教授强调泛读不是泛泛而读,而是对各学科都要涉猎;3.不断总结,要做到总结别人的论点、事例和论据,在总结中发现语言之美、思维之美和逻辑之美;4.反复修改,高教授通过其切身体会的两个故事深入浅出地给我们道明了文章只有反复修改、千锤百炼才拿得出手的道理。
然后,高教授细致入微地为我们展示了他的一篇文章的产生过程。一篇名为《台湾年金制度的变迁及规律》的文章,其中描述了台湾年金制度的变迁、特点和启示。在第一次修改中,针对政策内容全面性、政策特点的鲜明性、问题揭示的准确性和对策建议的可行性进行修改,看似完美满意,实则不尽如人意,因为没有质的提升。在第二次修改中,高教授找到了琼斯的理论,并将文章题目修改成了:《场域与形象:台湾地区年金制度的发展》。但是,不仅琼斯的理论的真实性令人怀疑,而且将之用于解释台湾年金制度亦难以说透。这就需要对琼斯理论进行新的扩展,形成新的解释框架。于是,高教授反复思考推敲,进行了第三次修改。在文章投放出去后,高教授仍觉不满,稍有懊恼。他认为文章最前面没有文献基础,根基不牢,最后一部分没有理论拓展与理论升华。
最后,高教授引用黄永玉和沈从文的对话“黄说:‘《边城》您改过多少遍?’沈说:‘ 100多遍吧’”作为收尾,指出我们的文字能力是在修改的过程中提升的。高教授认为,如果每次写文章都改五遍的话,一年以后出手,就是当初二稿的水准。再过一年出手,就是当初三稿的水准。
高教授的一番演讲令在座各位无不点头称赞。在互动环节,高教授就同学提出的“何为文章的理论建构”、“如何提高博士论文的逻辑紧密性”等写作技巧问题做出精彩解答。他点明写文章先别急着找理论,先把问题讲清楚,找中西方的理论,看哪个理论更接近需要回答的问题。此外他还指出博士论文更强调整体性,文章没有固定的套路,但是要有创新,但创新不一定非要造新词。在老师互动方面,陈先才老师总结道:“写文章说简单也简单,我们同学写文章量不够,两周时间可以写一篇文章,更重要的是修改,文章是改出来的”。张宝蓉老师谈到:“高老师没有架子,斯文踏实,是典型的谦虚学者。”肖日葵老师说道:“高老师改文章是非常认真仔细的,我都怕和他写文章,太仔细,要改好多次。”李鹏老师亦认为:“《台湾研究集刊》不是用来应付毕业的地方,‘破五唯’的目的是提高质量。文章一定要多改,好文章是改出来的。”
(图:李鹏、肖日葵 文:张金水 责任编辑:张玉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