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8日下午三点,第五十期台海相对论“如何学术,怎样人文”在嘉庚四418顺利举行。本次活动由台湾研究院第六届“台湾研究创新奖”获得者刘奎老师、吴舒洁老师担任主讲嘉宾。窗外虽阴雨连绵,屋内气氛却十分热烈。
“台湾研究创新奖”是由陈孔立教授特捐出“南强杰出贡献奖”奖金而设立,对我院产出创新性高水平学术论文及著作的人员予以奖励,意在进一步提升我院求实创新的学术风气,增强台湾问题科学研究的质量与水平。
刘奎老师以“问题意识”这一主题为核心,从已发表的论文《易顺鼎的保台诗词及其与台湾文士的交往》入手,向在场同学们首先介绍了易顺鼎亲赴台湾的保台行为,及其诗作所流露的与台民共命运的情感,从历史的角度表明中国士民对割台的反对态度。接着,刘老师聚焦主题,讲述“创新如何具体化”,即“落实问题意识”。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曾说:自然科学家的研究必须要从“质问大自然”中开始。“问题意识”的着眼点应放在学科性、现实性、研究者个人三个方面,进而回应当前存在的一些问题,包括文化、思想、社会、政治等。最后,刘老师借鉴韦伯的《学术与政治》和米尔斯的《社会学的想象力》,说道:“学术既是一种职业,也应是毕生的志业,而不仅仅是谋生之道。我们应在学术工作中融入个人的生活体验,并持续不断地审视它,解释它。因为做学术不仅仅是工作,也是生活。”
吴舒洁老师则从当前学术内卷化这一现实背景出发,向同学们阐述了论文写作的“三步走”。首先要树立基本的问题意识;二是要学会抓住细节,挖掘细节,详略结合,突出特点;三是要建立与寻找参照系,扩大视野,展开问题意识,寻找更大的受众范围,因为不同的参照系会聚焦到不同的问题思考与方向。同时,吴老师指出,写作过程中要考虑现实意义与现实价值,即要解决什么问题,有什么用。做台湾研究应存有“同理心”,能设身处地,站在对方的立场思考问题,真正的人文关怀就蕴含在日常生活中。
如何学术,怎样人文,在本次的“台海相对论”活动中,两位老师们均给出了他们自己的答案。在学术中发现,在人文中思考,使研究更含广度,更具深度,更含温度。
活动在师生们热烈的掌声中圆满落下帷幕。
(文:徐梦琪 图:苏悦 责任编辑:张玉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