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研究
【学术提升系列】两岸所副所长唐桦副教授作“从理论到田野:如何做自己和他人的观察者”文化学术沙龙
时间:2022-06-16 浏览次数:517

6月14日下午,我院两岸所和两岸青年研究中心承办的两岸文化学术沙龙在厦大嘉庚四418会议室举行。本次沙龙的主题是《从理论到田野:如何做自己和他人的观察者》,由两岸所副所长、两岸青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台湾研究辑刊》常务副主编唐桦副教授主讲。本次沙龙由两岸所所长张宝蓉教授召集和主持,我院政治所、两岸所和其他学院师生共二十余人参与沙龙。

沙龙伊始,张宝蓉所长介绍了唐桦副教授的研究领域主要为青年交流、两岸关系与岛内政治。她指出,唐老师出版的新著《流动的新市民:常住大陆台胞的社会融入与对策研究》是一项高质量高效率的国家社科基金重要成果,也是一次兼具理论深度和实证厚度的扎实研究,期待唐老师的精彩分享。

唐桦副教授首先表达了对张宝蓉所长的感谢,同时也表示希望借着新书的出版,和同学们对于当代青年的“困惑”问题进行探讨。她指出,困惑对于学生和老师都是存在的,这对于学术而言也是一个永恒的问题。面对困惑,关键在于通过观察重新认识自己和他人,唤起我们对“矛盾”的意识,这对于研究设计和人生规划都是极具意义的。她强调,在学术研究过程中,产生论文是一个结果,但更重要的是在研究的过程中如何逐渐成为一名观察者,而田野调查可以帮助我们观察或找到自我。

唐桦副教授进而讲述了自己学术研究历程的三个阶段。她指出,在刚步入台湾研究领域的时候,对于现实的台湾社会是不够深入了解的,基于政治哲学的出身,在早期的文章中对于两岸关系的研究停留在一个抽象和理论的视角,也正是在那个时候,她找到了哈贝马斯的交往理性理论,并在这个契机中出版了第一本学术著作《两岸关系中的交往理性》。但问题在于这个研究是纯理论建构,和现实是割裂的,所以之后她选择了台湾青年这个群体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第二个阶段是国家社科基金带来研究方向转型的契机,她指出,活的思想需要实践、交往和交流才能出来,所以学术研究也需要一个社会生态系统。她简单介绍了田野的过程对自己心态视野的改变,最后形成了关于常住大陆台胞社会融入的深度思考和扎实研究,特别是用“流动的新市民”对当前常住大陆台胞群体社会融入特征进行了概括,也对陈超老师“实用主义过客”这一论述进行了回应与发展。第三个阶段是她在政府相关单位挂职时的参与式观察。她指出这段经历让她扎实地面对了台胞个体的命运和台青创业的前景。

 

唐桦副教授最后总结道,田野对于台湾的研究价值在于:第一,田野的细节非常重要;第二,经验是立体的;第三,田野的材料需要辨析;第四,研究需要展示真实和形成文本。第五,在不断深入田野的过程中,又需要回来和理论作结合,二者缺一不可。

张宝蓉所长对唐老师的精彩分享表达了衷心的感谢,并鼓励同学们积极参与社会调研。与谈的张彩霞助理教授、何晓繁助理教授也分享了自己的田野心得与沙龙收获。随后,政治所、两岸所的部分硕博士生们分享了参与这次沙龙的收获并提出了问题,唐老师也一一回应了同学们的问题。

 

 


沙龙在与会师生的热烈掌声中圆满结束。

(撰稿:杨力立 摄影:刘慧琪 编辑:邹传鑫 复核:刘慧琪 责编:杨昆福 编审:唐桦)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