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论引导
【中评社】刘国深教授:“九二共识”充分体现中国人政治智慧
时间:2022-12-07 浏览次数:200


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主任、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特聘教授刘国深视频发言(中评社 段晓鲁摄)

中评社香港12月7日电(记者 段晓鲁)12月5日,由两岸和平发展联合总会和中评智库基金会主办的“九二共识”三十周年论坛在港举办。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主任、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特聘教授刘国深视频发言时表示,事实证明,在“九二共识”的基础上,两岸关系走上了和平发展的道路,两岸人民共蒙其利,中国人的政治智慧得到充分的展现。他相信,台湾问题必将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消弥于无形。

刘国深表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融合发展遇到的困难是一时的,台湾同胞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才是永恒不变。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我们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和‘九二共识’”“国家统一、民族复兴的历史车轮滚滚向前,祖国完全统一一定要实现,也一定能够实现”。国家完全统一的脚步从未停顿,国家统一正在进行时,而且许多领域已开始进入倒计时。展望未来,刘国深说,大陆一方面将继续保留在“九二共识”基础上与台湾当局对话、合作的空间;另一方面,将更加积极作为、主动作为、创造性作为,积极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中国已经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华民族从未有过如此接近伟大复兴的实现。他相信,台湾问题必将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消弥于无形。

以下是刘国深发言内容:

各位领导、各位出席论坛的线上和线下嘉宾:

大家下午好!

很高兴有机会以专家学者的身份在论坛上谈谈对“九二共识”的研究心得。在已经过去的30年里,“九二共识”为尚未正式结束敌对状态的海峡两岸提供了和平稳定的环境,两岸人民是“九二共识”的直接受益者,亚太周边国家甚至全世界都分享了海峡两岸和平与发展的红利。30年后的今天,我们在“九二共识”的发祥地香港,一起重温“九二共识”核心意涵形成的过程,就是为了站在中国统一新的历史方位上,共同探索和研究如何在新的环境和条件下,承前启后、继往开来,进一步夯实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基础,更加坚定地维护一个中国原则,推进祖国完全统一进程,为两岸中国人的安宁和福祉贡献一份心力。

我的体会是,“九二共识”从两岸两会派代表来香港进行工作会谈的酝酿阶段,到最终成为海峡两岸共同接受的政治符号,经历了一个逐步对焦、聚焦的过程。  

1992年10月,两岸两会代表之所以相约香港会谈,就是因为在两会协商过程中,特别是安排两会领导人首次面地面会谈的过程中,双方都意识到有必要就“一个中国”内涵应该如何表述的问题交换意见。这个问题关系到两岸两会之间的协商谈判的定性问题。两会互动是“国与国”之间的商谈吗?显然不是。是“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商谈吗?那谁是中央,谁又是地方?更加形象地说就是要解决:“你是谁?我是谁?我们都是谁?”的问题。据我瞭解,在香港工作会谈的基础上,1992年11月3日,两会进行了秘书长层级跨海电话协商,双方以电话记录方式,确认“各自以口头声明的方式表述一个中国原则”。11月16日,海协会致函海基会,将大陆方面的口头表述版本告知对方,这就是:“海峡两岸都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努力谋求国家的统一。但在海峡两岸事务性商谈中,不涉及‘一个中国’的政治含义”。函件同时将台湾方面的第8版文字表述附在后面,表明大陆方面认可台湾方面的这一版本。台湾方面的第8版表述是:“在海峡两岸共同努力谋求国家统一的过程中,双方虽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但对一个中国的含义,认知各有不同。建议在彼此可以接受的范围内,各自以口头方式说明立场”。12月3日,海基会回函,没有对海协会的函件提出异议,双方在“坚持一个中国”“谋求中国统一”问题上的共识就此形成。1993年的“汪辜会谈”正是在这一共识基础上成功举办的。

35年前的1987年,我本人确定研究生论文选题后就开始研究台湾问题,虽然没有机会直接参与“九二共识”的协商,但在研究过程中接触到大量的相关文献资料,并且有机会直接向“九二共识”台前幕后的两岸双方当事人请教,对一些关键性事实有了更多不同角度的第一手信息。我的研究结论是:两岸双方在“香港会谈”过程中虽然没有在“一个中国”具体含义表述文字上达成共识,却明白无误地确认了双方在“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和“谋求中国统一”问题上有相同的立场和态度。其实这也是两岸双方为了长远和根本的利益而做出的“搁置争议”选择。双方的诚意和善意最终促成两岸两会领导人商谈,并为后来签署一系列协议奠定了政治基础。如果两岸双方不是站在战略高度上“寻求政治交集”,1993年的新加坡“汪辜会谈”就不可能成功举办。

值得注意的是,“九二共识”这四个字虽然早在2000年初就已正式提出,但真正成为两岸双方共同政治话语,是在2005年4月底的“胡连会”以后,这也说明两岸领导人之间面对面的交流往来对于两岸政治互信的建立是非常重要的。客观地讲,“九二共识”这四个字之所以能够成为双方的共同政治话语,既和两岸两会明确表达“一个中国”和“中国统一”的政治立场和政治态度有关,也与领导人之间的政治互信有关。

最早正式提出“九二共识”的苏起先生一再强调,“九二共识”提出是为了避免民进党在台湾执政后,两岸爆发战争。事实证明,在“九二共识”的基础上,两岸关系走上了和平发展的道路,两岸人民共蒙其利,中国人的政治智慧得到充分的展现。

作为一位长期从事台湾研究的学者,我清楚地记得,“九二共识”曾经得到绝大多数台湾民众的拥护和支持。如今这个政治共识在台湾被曲解了,根本原因就是“台独”分裂势力非常害怕面对“一个中国”和“中国统一”。只不过“胳膊扭不过大腿”。“两岸同属一个中国”和“国家统一”至今仍然是台湾方面无可回避的最高法理精神和规定,这些规定体现在台湾地区正在依循的权威性文件中。民进党当局虽然至今不愿正面承认“九二共识”,但他们也不能从法理上改变这些原则规定。更加直白地说,“九二共识”的核心意涵在今天的台湾地区仍然体现在他们的所谓宪制性、权威性的文献和制度规定中。如果民进党当局违背了这些规定,首先就要面对台湾内部的严厉制裁,而来自祖国大陆粉碎“台独”分裂活动的强大力量更是让民进党当局不敢越雷池一步。过去6年多时间,两岸关系的巨轮之所以在滔天巨浪中没有倾覆,真正的原因就是因为“两岸同属一个中国”“国家统一”的“压舱石”客观存在着,“九二共识”的核心意涵没有因民进党当局的驼鸟政策而消失不见,它早已嵌入两岸双方的法理性权威性规定,早已内化在两岸中国人民心中。

民进党当局拒绝正面承认“九二共识”,本质上就是为了继续运用“台独”分裂这一虚幻的政治口号迷惑台湾同胞。这样的言行除了伤害两岸人民之间的感情,没有任何正面和积极的意义。民进党当局拒不承认“九二共识”的历史事实,使两岸政治关系再次陷入政治僵局,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进程受到冲击影响,最终受害的是台湾经济,受苦的还是台湾民众。海峡两岸的发展方向和进程掌握在两岸中国人手中,大陆方面牢牢掌握着两岸关系的主动权和主导权。中国大陆将继续团结台湾各界人士迎难而上,持续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融合发展进程。如果民进党当局不想继续在两岸完全统一进程中缺席,就应该正面回应“九二共识”。我的看法是,如果民进党当局不愿意直接使用“九二共识”这四个字,他们也可以用民进党人喜欢的、方便的语言,把“一个中国”“中国统一”的核心意涵说清楚,讲明白。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不久前结束的台湾地区“九合一选举”,“倚美谋独”的民进党不仅在台湾中北部惨败,在台湾南部地区领先国民党的幅度也明显缩小。这样的结果再次提醒各界,民进党不可能在台湾地区长期执政。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融合发展遇到的困难是一时的,台湾同胞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才是永恒不变。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我们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和‘九二共识’”“国家统一、民族复兴的历史车轮滚滚向前,祖国完全统一一定要实现,也一定能够实现”。国家完全统一的脚步从未停顿,国家统一正在进行时,而且许多领域已开始进入倒计时。展望未来,我认为,大陆一方面将继续保留在“九二共识”基础上与台湾当局对话、合作的空间;另一方面,将更加积极作为、主动作为、创造性作为,积极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

8月10日发表的《台湾问题与新时代中国统一事业》白皮书明确宣示:我们愿意在一个中国原则和“九二共识”的基础上,同台湾各党派、团体和人士就解决两岸政治分歧问题开展对话沟通,广泛交换意见。我们也愿意继续推动由两岸各政党、各界别推举的代表性人士开展民主协商,共商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融合发展和祖国和平统一的大计。中国已经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华民族从未有过如此接近伟大复兴的实现。我相信,台湾问题必将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消弥于无形。

原文链接:http://www.crntt.com/doc/1065/4/0/8/106540845.html?coluid=93&kindid=20552&docid=106540845&mdate=1207001659

(编辑:邹传鑫;复核:杨畅;责编:杨昆福;编审:刘国深)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