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7日,由复旦大学陈树渠比较政治发展研究中心举办的年度主题演讲第2期于文科楼615会议室成功举办。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主任、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特聘教授刘国深应邀以“台海局势与中国统一前景”为主题发表演讲,给广大师生形象生动地分析和阐释了台海局势的演变和中国统一的前景。本次讲座由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政治系主任、陈树渠比较政治发展中心主任郭定平教授主持。
在演讲正式开始前,刘国深教授首先对恩师朱元寅教授的到来表示感谢,对能够回到母校进行演讲感到非常荣幸。之后,刘国深教授通过马英九访问大陆、蔡英文“过境”窜美以及佩罗西窜访台湾等事件对当前的台海局势进行了简要的介绍,认为美国不断在台海煽风点火,试图借此阻滞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广大群众对台湾问题要有更加全面和理性的了解。对于台海问题,刘国深教授认为党中央对台工作进行集中统一领导,对外部势力和“台独”分裂活动的反制是恰达好处的,体现出党和政府的战略清醒,我们应当从历史的、发展的、全面的眼光看待问题。以和为贵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价值,是解决台湾问题需要坚持的基本价值。针对复杂的台海局势,刘国深教授从岛内、国际、大陆、时间4个维度进行了分析。
一、台海局势的岛内因素
此前国民党在岛内的“九合一”选举中获得胜利,刘国深教授认为其原因在于马英九等人在选前提出“票投民进党,青年上战场”的口号有积极作用,使得民进党失去民心,得票率大幅下滑。但同时,目前国民党党内候选人还未敲定,存在诸多竞争,最有可能出线的潜在候选人新北市长侯友宜在两岸问题上却甚少表态。对此,刘国深教授认为两岸之间的问题不是特定政党或政治人物之间的矛盾,而是结构性的矛盾,即使国民党胜选我们也不能对国民党抱持过高期望。台湾内部的政治变局其实就像“茶壶里的风暴”。我们要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我们的对台方针是明确的、一贯的,不会因为台湾政局的变化而改变”这句话的政治意涵。
对于“九二共识”的具体内涵,刘国深教授强调,台湾内部有着不一样的理解。在台湾当局多年教育下,台湾地区政治亚文化有其特殊性,不同的台湾政治人物对于“九二共识”也有着不同的观点。我们对于“一个中国”的表述也进行了3次迭代,目前两岸之间使用的是朱镕基总理在2000年3月15日在全国人大记者招待会上提出的3.0版本,即“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中国的领土主权完整不容分割”。
二、台海局势的国际因素
刘国深教授强调,台湾问题不能就台湾看台湾,还要从国际的维度来分析。美国利用台湾问题不断“带节奏”,用议题设置对我方进行密集的“极限施压”,并基于其体制的特征采取了十分灵活、多元的政治话术,给我方造成了极大的困扰。对于中国,美国采取了对抗、妥协、合作、沟通交互运用的战术,面对美国政策的灵活度和其外交政策的狡诈性,刘国深教授认为我们既要埋头苦干,也沉着应对,以斗争求团结,毕竟维持世界的和平稳定是对中国有利的。
三、台海局势的大陆因素
刘国深教授认为我们需要明确台湾问题的性质,两岸之间不是国家之争,而是政权之争,两岸目前处于分隔状态,我们不再使用“分离”或“分裂”描述两岸关系。刘国深教授认为各行各业标准统一才是目前两岸统一工作的着力点,台湾问题目前实际上的是中国政府对台湾地区的治理能力和治理方式问题,要从可操作的角度来处理台湾问题,台湾问题已经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现代化的一环。具体来说:第一,我们要强化中央政府对于台湾地区的有效威慑;第二,加强社会治理,尽快推进两岸行业标准等社会面的统一;第三,进行适度的国际管控;第四,落实司法管辖权,比如对于台湾电信诈骗犯进行司法审判和惩处;第五,加强两岸文化市场管控。
四、台海局势的时间因素
刘国深教授十分理解广大民众对于两岸统一的急切心情,但刘国深教授认为台湾问题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祖国统一的时和势始终在我们这边”。因此,尽管美国不断在台湾问题上“带节奏”,党中央坚定不移地按照我们自己的节奏和方式行动。随着我们实力的增强,我们对于台湾地区的控制能力越来越强大。刘国深教授认为:其一,我们掌握着两岸战争与和平的主动权;其二,我们正在采取中间地带的非战争手段,用我们的方式回应台湾当局和美国“打擦边球”的行动;其三,不断提升我们自己的能力,道德劝说是必要的,但更要提升自己的能力,在中国发展的基础上通过硬实力加软实力综合解决台湾问题;其四,我们不能放弃使用武力,这是我们祖国完全统一的战略支撑。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政治系主任、陈树渠比较政治发展中心主任郭定平教授感谢刘国深教授生动且深刻的演讲,并对刘教授的演讲内容进行了简要总结。随后,参加讲座的复旦大学高研院王中原老师等多位师生踊跃提问,就讲座中涉及的具体问题和刘教授进一步交流。
最后,刘国深教授与复旦大学朱元寅教授、臧志军教授、包霞琴教授、郭定平教授等与会师生一同合影留念,此次讲座圆满成功。
新闻转载自复旦比较政治微信公众号,略有删改
(编辑:杨延钧;复核:杨畅;责编:杨昆福;编审:刘国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