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辩预告|历史所博士学位论文答辩会
时间:2023-05-23 浏览次数:198
核心观点:
张学良形象颇具传奇色彩的演变,是近代中国历史复杂多变的写照,其中不仅反衬出国内各方势力不同的政治意图,还可以观照到反对日本外来侵略的民族抗争。近代以来的报刊媒介是各种政治势力巩固自身地位最得力的武器之一、也是民众表达自身意愿与诉求的重要渠道。在中国大陆内部,张学良的“民族英雄”形象是各方势力在报刊中围绕军阀政治、北伐、中国统一、“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国共政争以及两岸关系等方面的考验下得出的。日本报纸(包括日本在华报纸)所塑造的张学良形象是建构符合其需要的侵华叙事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考察近百年主要报刊可见,不同地域、不同派别所塑造的张学良形象常呈现出相异甚至完全相反的形象。张学良形象大致而言经历了四个主要阶段:初期的奉系军阀“少帅”、“九·一八”事变后的“不抵抗将军”、西安事变期间的“叛逆者”和“抗日将领”、西安事变后民族的“英雄”与国民党的“千古罪人”等。四个阶段形象纷争的背后,有以下几个主要力量在塑造张学良形象:第一,张学良本人的自我宣传,提供了形塑其形象的基本素材;第二,日本侵略舆论的介入,是张学良形象形成的重要干扰因素;第三,国民党的批判与形象制造,是影响舆论对张学良认知的重要因素;第四,人民的评判,是张学良形象定位的决定因素;第五,张学良“民族英雄”的形象,是中国共产党站在民族立场上,对人民评判的总结。厘清张学良形象背后的纷争与实质,对当下抵御历史虚无主义对历史人物的解构与诋毁、中国历史话语体系建设、推动两岸交流和城市旅游等均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