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动态
“两岸学者面对面”活动第十三场 聚焦从《开罗宣言》看一个中国原则
时间:2024-05-26 浏览次数:138

2024年5月25日,第十三场“两岸学者面对面”活动在厦门大学法学院模拟法庭举办,本场活动由厦门大学和中华文化学院共同主办,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承办。活动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张海鹏、台湾统一联盟党主席戚嘉林,以“从《开罗宣言》看一个中国原则”为对谈主题,两位学者基于台湾历史和两岸关系的长期研究、观察与思考,面对面深入探讨开罗会议召开的背景,《开罗宣言》内容的拟定和历史意义,对台湾地位的历史影响等面向进行深入的讨论。

(图1 活动现场)

中华文化学院院办公室主任孙克庄、中华文化学院科研部处长刘英凤、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党委书记郭锦星、院长李鹏、副院长张羽等两岸专家学者及我校本硕博学子参加此次会议。本次活动由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院长李鹏主持。

(图2 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院长 李鹏)

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党委书记郭锦星在致辞中对各位嘉宾的莅临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他回顾了两岸同胞共御外侮的历史,抨击制造两岸对立的“台独”分裂势力,并肯定此次活动主题以两岸视角重申一个中国原则的历史影响和现实意义。他指出,要树立正确的史观,才能更好促进两岸同胞相互理解、相互包容,更好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他表示,此次活动有利于两岸同胞同心共创、接续奋斗,有利于促进两岸各界正视历史,共同投入追求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事业之中。

(图3 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党委书记 郭锦星)

中华文化学院院办公室主任孙克庄在致辞中对系列活动能够顺利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和感谢。他认为,“两岸学者面对面”活动自去年3月启动以来,两岸学者围绕很多话题取得丰硕成果,已成为凝聚两岸同胞、促进民间交流的一张“优质品牌”。他指出,《开罗宣言》为战后中国处理台湾问题提供了国际法依据,聚焦这一主题,两位专家将从历史的视角回顾《开罗宣言》所承载的历史,剖析《开罗宣言》对于台湾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对未来一段时间继续推进、提升相关工作将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图4 中华文化学院院办公室主任 孙克庄)

对谈中,两位学者先回顾了之前学术交流的缘分,从立足正确史观、促进两岸统一的共同追求出发,批判了目前岛内“台独”分裂势力所宣扬的错误历史观。戚嘉林教授梳理了从《开罗宣言》到《波茨坦公告》等一系列文件公告的历史脉络,引用并阐释原文,分析这些文件“从法律上明确了日本侵占台湾的非法性,确认了台湾是中国领土”,论证《开罗宣言》是具备国际法效力的法理文献,不仅在形式上具有法律效力,而且得到历史正当性的实质支撑。张海鹏教授则在《开罗宣言》确立了一个中国原则的论述基础之上,联系“联合国大会第2758号决议”的通过及“‘双重代表权’提案”成为废案的历史,论证一个中国原则是从历史以来长期的、有法理依据的基本原则和基本历史,这些历史事实和文件、决议具有重要意义,明确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代表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完全不存在“两个中国”“一中一台”的问题,这是国际公认且具备强制力的。

(图5 两位学者对谈现场)

两位学者从历史角度切入现实,批判当前一些外部势力完全罔顾历史事实,利用其话语权歪曲历史文献、试图否定一个中国原则,甚至再次抛出“台湾地位未定论”等谬论,企图片面推翻相关历史决议条文,本质是为了否认中国对台湾地区的主权。依托大量历史文献和图片,两位学者论证了“台湾自古以来是中国的一部分”有着充分、深刻的历史正当性。

本场活动取得圆满成功。

(图6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 张海鹏)

(图7 台湾统一联盟党主席 戚嘉林)

厦门大学与中华文化学院以服务对台工作、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两岸文化交流为宗旨,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用心打造系列学术精品活动轮流举办“两岸学者面对面”学术活动,争取做成两岸学界交流的第一品牌。未来,“两岸学者面对面”将继续通过两岸知名学者之间的深度对话,鲜活地呈现两岸同文同种、根叶相连的文化亲缘,不断唤起两岸民众休戚与共的生活体验,为促进两岸学术交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作出应有的学术贡献!

(图8 两位专家对谈现场)

(撰稿:郑雨竹;摄影:杨延钧、袁炽炫、徐语晴;编辑:杨延钧;复核:杨延钧;责编:杨昆福;编审:张羽、黄俊凌)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