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学子论坛
第十届两岸学子论坛微视频分论坛成功举办
时间:2024-07-13 浏览次数:38

7月8日上午,第十届两岸学子论坛在厦门隆重开幕,近四百名来自两岸的青年学子和专家学者相聚一堂,共襄学术盛宴。第十届两岸学子论坛下设的微视频分论坛顺利举办。

本次分论坛共分为“我们这十年”“十年来两岸发展见证者、参与者的口述访谈”和“十年看发展”三个主题进行,邀请到海峡交流文化中心秘书长陈准、台湾艺术大学音乐系教授吕淑玲、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总编室原副主任、高级编辑成杨、厦门音像出版社原社长、编审王国庆、厦门广电集团首席记者、厦门卫视制作人杨青、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厦门节目制作室制作人梁晓蕾、福建省东宇影视有限公司编导梁忠军、厦门广电集团融媒体中心国际传播部副主任苏畅、厦门大学电影学院助理教授许昳婷担任评审嘉宾。

各位嘉宾评委对两岸学子的微视频作品悉心指教,并提出许多宝贵意见。海峡交流文化中心秘书长陈准指出,报名参赛的作品整体都能紧扣主题,体现特色,能够通过独特的构思、新颖的视角或巧妙的方式呈现,但部分作品仍需挖掘故事背后更深层次含义或文化意蕴,突出更容易让观众产生共鸣的感动点。厦门音像出版社原社长、编审王国庆抓住每个参赛作品的特点,建议学子们应当注重挖掘并适当突出作品的主要意象,作品在叙事结构上要做到紧凑有序,才能够更好地引导观众的情绪和注意力,使他们在观看过程中保持高度的投入感,并支持本次展映的所有作品继续参加厦门短片周等各类创投活动。福建省东宇影视有限公司策划总监梁忠军鼓励学子们用自己的镜头、语言讲述两岸故事,认为优秀的微视频作品要通过精心构思的画面,将故事情节生动、直观地展现给观众,画面所展现的内容与创作者的立意紧密相连,相辅相成,才能让观众在欣赏过程中产生共鸣。厦门广电集团首席记者、厦门卫视制作人杨青从实操角度对学子们作品进行了点评,她提出做一条短视频,必须要找到它的核心竞争力,“故事”是视频吸引观众、形成共情的重点。厦门广电集团融媒体中心国际传播部副主任苏畅针对学子作品中的细节进行了点评,指出现在学子作品中的立意很好,但是细节把控不足,应当选取有意义的“小切口”切入主题、讲述故事。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厦门节目制作室制作人梁晓蕾表示作品整体能够表达出发言人自己的思考、情感,但还存在未能突出主题、抓好细节的问题,她也鼓励学子们打开选题思路,创新视频表现手法。厦门大学电影学院助理教授许昳婷表示,学子们的作品视角都很新颖,但是存在表达要素过多,串联感不强的问题,建议同学们尝试使用多镜头的表现形式,让故事更生动。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总编室原副主任、高级编辑成杨指出,学子们用现代的传播方式来讲述两岸关系,但是在故事性上表现力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并在向学子们展示一部好的微视频应有的创作要素。

  

  

  

  

最终,来自金门大学的在陆生李杭倩、台生杨镇豪,聚焦有同根渊源的金门忠义庙和福建东山岛关帝庙间的进香活动,以真实、大气的镜头描绘着十年来两岸传统文化和民间信仰的紧密交流与互动,最终呈现的作品《十载神韵》斩获了微视频分论坛一等奖。

此外,来自厦门大学陈则汐、龚昱如、赵文豪所创作的《师偶》和来自福建师范大学协和陈舒琳、柳诗诗等同学共同创作的《鸟和海》荣获二等奖。来自厦门大学的张译文、安昶霖、范翰征共同创作的《关帝情两岸桥》,来自福建师范大学的郑婉凤创作的《书写台湾与我的故事》,以及来自金门大学成宇翔创作《两岸情》三部作品荣获三等奖。来自金门大学的钱奕安、林巧怡、丁云新、陈若嫙同学共同创作的《石年》,来自辽宁大学、厦门大学的杨迩夏、秦佳怡、张采桐同学共同创作的《我的“辽”解——一位台湾大学生看辽宁》,来自厦门大学的廖文玮同学创作的《新婚》,以及来自厦门大学、台湾艺术大学、上海戏剧学院的肖静薇、戴钰珊、王子璇共同创作的《外公的一封信》四部作品荣获优秀奖。

总体来看,学子们的作品以小见大,从对日常生活和身边人、身边事的关注中汲取创意来源,在两岸学子对两岸传统文化和民间信仰的一贯关怀,还体现了对两岸社会发展进步、加深彼此沟通的美好期待,展现了青年学子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当代年轻人的家庭责任和社会责任。分论坛现场交流氛围热烈,嘉宾与学子之间展开了深入的讨论。与会学子表示,通过参加此次论坛,他们获得了许多的收获,并在各位嘉宾老师的指导下,萌生了许多新的思考方向,计划在日后的微视频创作过程中融入更多新想法,进行更多新的尝试和探索。

 (撰文:张译文、陈则汐;摄影:徐语晴、彭智豪;编辑:杨延钧;复核:杨延钧;责编:杨昆福;编审:张羽)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