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台湾媒体报道,有台湾军方高层称,解放军在赖清德就任台湾地区领导人后,采取“蟒蛇战略”施压台湾,“并已准备好随时封锁台湾”,认为台湾应当尽力避免冲突,赖清德却继续发表“台独”挑衅言论,升高对立对抗。台军对两岸情势有怎样的判断?赖清德的“台独”言行给台军造成哪些困扰?就此,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两岸关系研究所所长应邀在《海峡两岸》节目上与两岸嘉宾一同展开解析。
节目主持人:在军事方面除了台湾宣称的“蟒蛇战略”之外,我们看到在法律的层面,台湾方面也认为大陆是“五路并进”,那么是怎样的一个“五路并进”呢?唐桦:应该说既能看到“蟒蛇战略”,又能看到大陆在法律方面对台湾有“五路并进”,的确是台湾官员中比较了解两岸情势的人了。从颁布《反分裂国家法》,大陆的反“台独”工作就进入了“有法可依”的新阶段。近年来,随着两岸形势的发展变化,大陆的对台工作进入法律规范更为明确、司法程序更为精准、法律责任更具威慑性、长远制裁与斗争效力更为凸显的新阶段。具体的内容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个是深化了“两岸同属中华民族”的法理根据,这是基础。今年4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马英九一行时,提出了推进两岸和平统一进程的“四个坚定”重要论述,为两岸中国人凝聚国家认同、民族认同与推进和平统一提供更为宽厚的政治基础。
一个是维护联合国第2758号决议的权威,这是关键。联合国第2758号决议从政治上、法律上和程序上确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对一个中国的唯一代表权,台湾不具有国际法主体地位和国家资格,这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台独”势力鼓噪联大第2758号决议“与台湾无关”“中国无权在联合国体系代表台湾”等,是赤裸裸的谋“独”挑衅,是对国际法的践踏与蔑视。
一个是依法推进涉台管治的新常态,这是探索。今年2月14日,台湾海巡部门在金门海域的恶意暴力执法导致大陆两名渔民死亡,大陆启动实质性执法行动,宣布不承认金门的所谓“禁止、限制水域”,并进行厦金海域的常态化海巡执法行动。这展现和确立了治权执法的新常态,在法理与管辖实践上具有推进两岸统一的制度性进展的意义。
一个是依法反“台独”从个案突破走向普遍司法解释,这是震慑。今年6月21日,两高三部联合发布的《意见》,对我国刑法中分裂国家罪、煽动分裂国家罪如何具体适用到“台独”行为上进行了细致的司法实践和程序规定,为我国司法机关依法开展反“台独”法律斗争提供了权威和精准的法律依据,最大限度为两岸统一扫清障碍。
一个是反对西方干预台湾事务的涉外法律斗争,这是反制。今年5月22日,外交部宣布对美国涉台军售企业及其高管实施《反外国制裁法》框架下的反制性制裁。对于外来干预和制裁依法作出了正当反制,甚至施加了主动性制裁,这是中国法治自主性的彰显,是大陆将反“台独”与反干预有机结合。
节目主持人:近日我们看到有美国学者对外宣称,美国确保台湾不宣布“独立”,但是也不会坐视武力统一,我们应该如何来看待美国学者的这番言论?
唐桦:我们都知道,长期以来,美国在台湾问题上采取的是一种“战略模糊”的政策。一方面,美国在外交上承认一个中国原则。另一方面,美国又通过“与台湾关系法”等方式,向台湾地区提供所谓的军事支持和安全保证。这种做法就反映了美国在台海问题上的矛盾心态:既不愿意与中国大陆彻底翻脸,又很需要利用台湾问题牵制中国大陆的发展。这背后的本质还是从权力现实主义出发,一切服务于美国的国家利益以及战略需要。
美国学者的这个判断,是美国常见的平衡和干预台海的一种战略话术,为了确保自身的政策弹性空间。虽然表面上既是说给大陆方面听的,表示美国会确保台湾不宣布“独立”;又是说给台湾当局听的,表示自己不会坐视武力统一。
虽然目的可能是想给当前的台海形势降温,但我们要看到,实际上还是对中国的内政指手画脚,暗示美国可能介入台海可能的冲突,向“台独”传递了危险信号,核心本质还是对我国内部事务的干涉。
随着中国大陆在军事、经济等领域实力的快速增长,以及一系列反“台独”反干涉措施的推行,美国这种模棱两可的“战略模糊”的政策空间正在急剧缩小,美方也因此产生了一定程度的焦虑感。
越来越多的美国专家都认识到,一旦中国大陆采取行动统一台湾,美国将面临一个艰难的抉择:是否要冒着与中国大陆直接军事冲突的风险来介入台海局势。如果台湾使美国在台湾海峡陷入直接军事冲突,那么台湾问题将成为美国的“战略负债”,而非“战略资产”。
特别是,当前美国自己正在面临着多重的挑战。美国的国内方面,政治动荡,年底的选举随着拜登的退出,民主党新的候选人哈里斯与特朗普之间的选战越来越激烈;而在国际方面,俄乌冲突和中东局势的恶化分散了美国的战略注意力,美国的国际信誉和它在其他西方盟友中的领导已经备受质疑。特别是当前已经出现美以是否已经“翻脸”的讨论,显示出美国的左支右绌。那么这种情况下,美国当然希望台海要稳定,不要再来牵扯它本来就不够的精力。这也是美国学者“骑墙”发言背后的真实意图。
文稿整理自央视《海峡两岸》栏目,略有删改调整。
(整理:杨延钧;编辑:杨延钧;复核:谭馨;责编:杨昆福;编审:唐桦)